世居少數民族
世居少數民族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是中國西北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新疆主體民族。“維吾爾”其意為“團結”、“聯合”,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丁零及後來的鐵勒。維吾爾族與突厥族同出與匈奴民族,回鶻就是維吾爾族的先民。大多數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突厥語大辭典》、《福樂智慧》、《烏古斯可汗傳》和《真理的入門》是豐富的文化遺產。傳統節日基本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和諾魯孜節。食用清真食品,常吃的有烤馕、拉面、炒面、抓飯、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在冶金、雕玉、紡織、釀酒和皮革加工等傳統手工業方面有一定成就。有悠久的經商傳統,發展“巴紮”(集市)的貿易形式。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維吾爾族315 017人。
【哈薩克族】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公元前就活躍於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賽克湖一帶。哈薩克族族源主要有古代的烏孫、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大月氏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烏孫被認為是組成哈薩克族的主題部落,到15世紀末,哈薩克民族最終形成。哈薩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蘭教。有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內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用舞蹈來表達喜怒哀樂。傳統娛樂活動主要包括有刁羊、賽馬、姑娘追和摔跤等。食用清真食品,以肉、奶、茶、面等食品為主,擅長制作奶制品,馬奶酒是聚會必不可少的飲品。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哈薩克族66 958人。
【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族是以中亞西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並以移民遷徙方式和商業交流活動在中國境內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族體的最早來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藩客”後裔,公元13世紀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西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回回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分別吸收所在地區的漢、維吾爾、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員。信仰伊斯蘭教。通用漢語言文文學,但在日常用語和宗教活動用語中保留有阿拉伯語或波斯語詞匯。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喜歡唱“花兒”。食清真食品。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回族250 933人。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的先民,史稱“鬲昆”、“堅昆”等。2000多年前,柯爾克孜族的先民就居住在葉尼塞河上遊流域,後來逐漸向西南遷至天山地區,並與當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柯爾克孜族使用柯爾克孜語,其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或薩滿教。柯爾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稱,可譯為“四十個姑娘”、“四十個部落”或“草原人”。過傳統節日古爾邦節、肉孜節、聖紀節。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柯爾克孜族1 848人。
【蒙古族】蒙古族的稱謂最早見於唐代,13世紀初,蒙古部首領鐵木真征服統一蒙古地區的諸部後,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使用胡都木蒙古文。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亦稱“白節”或“白月”。7月、8月間舉行“那達慕”大會。蒙古族能歌善舞。以肉、奶為主要食品,酷愛飲用磚茶煮奶茶,馬奶酒是蒙古族的傳統飲料之一,傳統的吃法有“手抓肉”、“烤全羊”。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蒙古族9 719人。
【錫伯族】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連同他們的傢屬共3 000多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至新疆的伊犁地區察佈查爾縣屯墾戍邊。錫伯族使用錫伯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大多數錫伯族人通用漢文。曾信仰薩滿教、喇嘛教,現多已不信教。過春節、端午節及本民族的抹黑節和西遷節。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錫伯族5 323人。
【俄羅斯族】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移民的後裔,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19世紀末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後,更多的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遷入新疆北部地區。俄羅斯族使用俄羅斯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通用俄文。多信仰東正教。傳統節日為聖誕節。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俄羅斯族3 559人。
【塔吉克族】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可譯為“王冠”。從17世紀後期到19世紀,帕米爾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許多塔吉克人遷入色勒庫爾,逐漸成為中國的塔吉克族。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多數人兼通維吾爾語。信仰伊斯蘭教。除過伊斯蘭教規定的節日外,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擬雄鷹的動作。喜食乳制品和肉食。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塔吉克族344人。
【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剌子漠、安集延、佈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繁衍生息,形成中國的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使用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有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也通用維吾爾文。多信仰伊斯蘭教。過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烏孜別克族1 964人。
【塔塔爾族】塔塔爾族或稱塔塔爾人、韃靼人。 “塔塔爾”是“韃靼”的音譯之一。主要集中在伊寧、塔城、烏魯木齊。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及以後陸續從喀山、斜米列齊、齋桑等地遷徙來。塔塔爾族使用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爾語外,年輕人一般都使用哈薩克語或維吾爾語。塔塔爾族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多信仰伊斯蘭教。過伊斯蘭教規定的宗教節日。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塔塔爾族1 010人。
【滿族】滿族使用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有本民族語言,但大都習用漢語。曾信仰薩滿教,節日與漢族相近,正月二十五過“添倉節”。新疆的滿族主要分佈在伊犁地區。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滿族10 419人。
【達斡爾族】達斡爾意即“開拓者”。由清政府征調青壯年駐防西北邊境城鎮,一部分達斡爾人定居新疆塔城。達斡爾族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漢文,少數人能使用滿文、蒙古文、哈薩克文。達斡爾族人大多信仰薩滿教,少數信仰喇嘛教。過漢族的傳統節日,但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達斡爾族583人。
(楊剛)
相關資料世居民族: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時,包括漢族在內,新疆主要有13個民族,共433.13萬人,由於這13個民族在新疆居住時間較長,故被稱為新疆的主要民族或世居民族。
民俗風情
【少數民族婚俗】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婚姻多在本民族內締結,一般限制與不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通婚,對婦女尤為嚴格。對離婚、再婚比較寬容。婚禮隆重、熱烈,第一天早晨,在女方傢舉行“尼卡”(證婚)儀式,由阿訇誦經。下午新郎一路歌舞迎娶新娘。晚上舉行麥西來甫,以歌舞慶賀。
哈薩克族哈薩克族締結婚姻時先舉行說親儀式,之後雙方締結婚約。選定吉日,由男方父母帶上一匹馬和禮品到女方傢定親,之後舉行登門儀式。在舉行出嫁儀式的前一天,新娘傢請一位年長有聲望的老人為新娘做“巴塔”(祝福之意),新郎帶著伴郎及好友到女方傢參加喜筵。舉行出嫁儀式時,新娘由兄弟扶上馬,帶上嫁妝,蒙上紅蓋頭,由母親和嫂子陪伴送到婆傢。當離男方傢有一定距離時,新娘下馬由兩個伴娘在新娘的前面拉起一塊長約兩米的紅佈,緩緩向前。隨後進行賽馬、刁羊、“姑娘追”等活動。歌舞通宵達旦以示祝福。
回 族回族實行有限開放的婚姻制度。通常男方請媒人向女方提媒,確認婚姻後擇期訂婚。屆時,男方要給女方送訂婚聘禮。下聘日,男方要宴請媒人和親朋,以示慶賀和致謝。婚禮前一天,男女雙方過大禮。婚禮上阿訇念尼卡罕(證婚的儀式),求真主將幸福恩賜給他們,男女雙方念“清真言”,阿訇將紅棗、花生、糖塊拋向新郎新娘及賀喜的人們,連拋三次。婚禮一般不在齋月和星期二舉行,多選在星期五舉行婚禮。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分訂婚和結婚兩個步驟。在訂婚時,男方用一匹馬馱著禮物前往女傢,馬頭上要紮一塊潔白的棉花,以示訂婚。女方向男方客人身上撒面粉,表示同意親事。結婚儀式要舉行三天,日期多選擇在月底,儀式主要在女傢進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親友陪同下,帶著禮品前往新娘傢,臨近新娘傢時,舉行“刁羊”遊戲,隨後被新娘傢的女眷們迎入。阿訇主持典禮,念“尼卡罕”(結婚證詞)。第二天,舉辦賽馬、刁羊、摔跤等活動,以示祝賀。晚上,新娘到嫂子傢與新郎見面。第三天,新娘帶著嫁妝,隨新郎回到婆傢。
蒙古族蒙古族人在八月談婚論嫁。小夥子父母委托媒人,擇吉日帶兒子去姑娘傢說親。冬天舉行婚禮。婚禮時,新郎傍晚時分到姑娘傢接親,接親的隊伍同送親的隊伍在離新郎傢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接親的隊伍到傢後重偕新郎的父母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後,新郎新娘向父母、主婚人、來賓行禮並敬三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酒。眾人唱敬酒歌,跳起舞,一直到天亮。
錫伯族錫伯族本姓禁止通婚。婚禮前,女方要請“送親婆”,男方要請“娶親婆”。搶婚是錫伯族締結婚姻的古老方式。幾個男青年同時想娶一位姑娘為妻子時,采取搶親。女子被搶到男傢,征得女方同意便立即招待親友,舉行婚禮。男方請人到女方傢提親,男方將聘禮送給女方傢中,婚事便告結束。
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婚事大多經過自由戀愛而成婚,也有經提親而成婚的。婚禮主要在教堂舉行,由神父主持儀式。新郎和新娘互戴結婚戒指。結婚儀式結束後,舉行婚宴,婚宴後跳交際舞和踢踏舞。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在本民族內選擇配偶,不與其他民族通婚。先舉行訂婚儀式。婚禮舉行三天,第一天男女雙方在自己傢中邀請一年內傢中發生不幸喪事的人,將手鼓和煙放在他們面前,請他們擦去悲痛的淚為新人祝福,他們敲響手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男女雙方在傢中接待客人,舉行歌舞、賽馬、刁羊活動。第三天新郎騎馬與青年組成的馬隊一路歌舞、刁羊來到女方傢。結婚儀式在女方傢舉行,由宗教人士“海裡派”(本村宗教領袖)主持儀式誦經祈禱,“拜德汗“(男女認定婚姻之父)端過一碗鹽水,新人各喝一口,再吃點肉和馕象征將開始新生活。
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男女聯姻要經過訂婚、送聘禮和結婚典禮3個階段。結婚典禮晚上在女方傢舉行。結婚儀式之前,男女雙方父母要與媒人一起協商“討休錢” (“討休錢”是結婚以後如果男方提出離婚時,男子必須付給女子的款項)。在阿訇的主持下舉行結婚典禮,婚禮儀式之後,新娘隨新郎去男方傢。新娘被娶來後,舉行“搬新娘”(女傢親友來到男傢將新娘接回到娘傢)儀式。新郎帶著禮物,尾隨著新娘追到女傢,獻禮物以“贖回”新娘。當新郎“贖回”新娘時,男傢在院中點燃一堆火,新娘繞火走一周,踏著白佈進入新房,以示結束姑娘時代。
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的婚俗是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後再“娶”回來。媒人登門求親,女方傢長允諾,男方向女方下聘禮,下過聘禮,即算訂婚。婚禮在新娘傢舉行,夕陽西下時,新郎要送禮物,然後才能進新娘傢。新郎進房門、到床邊、吃飯都要送喜錢,才正式“嫁”過去。結婚儀式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見嶽父母,回婆傢舉行宴會、文娛活動,晚上再回到嶽父傢。婚後,新郎和新娘要在女傢住一個時期後才回到男傢。
滿族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的特點,又融合漢民族的風俗禮節。婚禮要經過訂婚、放定。舉行婚禮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次日清晨,女方傢用彩車送親。在洞房門前的地上放一火盆,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新娘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鬥”。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從上面跨過去。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佈揭去,叫做“揭蓋頭”。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的婚俗,訂婚後男方要擇吉日過禮,即送“察恩特”(彩禮)。女方傢則要擺設察恩特宴,姑娘要躲起來,未婚夫要正式認親。老人贈給女婿錢搭子等禮物。送親人陪護著新娘到達男傢後,未進門,便先敬“進門盅”,進屋後又要設“接風酒”,第二天,送親人準備回程時,要“偷”走幾個酒杯、碗碟,以捉弄新郎。待新郎帶酒追來,才肯歸還。
【少數民族節慶娛樂】
賽馬新疆的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和維吾爾等民族,都喜愛賽馬,尤其是哈薩克牧民。賽馬和兵役制度相結合,成為元、明、清時國傢的一項制度。那時的賽馬運動還是貴族的娛樂項目之一,一般在節慶日舉行。之後,這項娛樂活動有瞭很大發展,盛大節日裡,常舉行群眾性的賽馬大會。優勝的馬匹被譽為“拜蓋阿特”(最好的馬),優秀的騎手則受到獎賞。近年來,賽馬又增添許多新項目:障礙賽馬、越野賽馬、馬球、馬上射擊、劈剌、盛裝舞步賽以及馬車駕馭賽等。
刁羊刁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群眾更擅長這種對抗性強、爭奪劇烈的運動。刁羊有分隊和不分隊兩種方式。主持人把一隻割去頭的羊放在指定處,叼到羊先到達終點的為勝方。獲勝者按照當地的習俗,將羊烤熟,請眾騎手共享,稱為“幸福肉”。
姑娘追“姑娘追”哈薩克語稱“克孜庫瓦爾”,它是哈薩克青年們最喜愛的一種馬上體育遊戲,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愛情的方式,在夏秋季節舉行。活動開始一對對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點並排慢行。去時,小夥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謔或求愛,姑娘隻能默默傾聽,不能生氣;返程,小夥子必須策馬急馳,姑娘則在後揮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夥子可任意鞭打。如果姑娘對小夥有情,則會鞭下留情,隻見鞭子在小夥子頭上轉圈虛晃,卻不見鞭梢落身,或故意將鞭抽打到小夥子坐騎的馬屁股上。
達瓦孜達瓦孜是維吾爾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之一。達瓦孜起源於神話傳說,現在的高空走繩,已兼有體育和雜技的雙重特點。表演者手持長桿,不系保險帶,在嗩吶、羯鼓聲中表演,做側身走繩、蒙眼走繩、倒立走繩、踩碟走繩、飛身跳繩等驚險動作。1997年6月22日,第六代達瓦孜傳人阿迪力成功地在鋼絲繩上走過三峽,打破瞭科克倫創造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少數民族歌舞】
阿肯彈唱哈薩克族人每年夏秋季節舉辦阿肯彈唱會。阿肯彈唱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二是對唱,有兩人對唱,也有多人對唱。對唱的特點是即興創作,具有賽歌的性質,把雄辨和唱詩結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氣息,又生動活潑。內容大致可分為頌歌、哀怨歌、情歌、習俗歌、詼諧歌五大類。阿肯的主要才華表現在即興創作上。一般能夠觸景生情、出口成章,表達哈薩克人的豪邁性格。
麥西來甫維吾爾族以歌舞和民間娛樂融為一體的娛樂形式稱“麥西來甫”。參加麥西來甫的人數不限,人們聚集在一起,吹拉彈唱,表演雜技魔術,跳舞娛樂。麥西來甫因地區不同,舉行的內容、形式和規模都有差異。喀什、伊犁地區有同行間輪流的麥西來甫、季節性野遊麥西來甫、少女少婦舉行的麥西來甫等。麥蓋提縣還有節日麥西來甫、婚娶麥西來甫、邀請麥西來甫、道歉麥西來甫。
木卡姆淵於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范、聚會等意,這裡轉意為大曲,是穆斯林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為木卡姆伴奏的樂器有沙塔爾、彈撥爾、熱瓦甫、手鼓、都他爾等。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一是在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十二木卡姆還有一些地域性變體,其中比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屬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刀郎舞刀郎舞是一種以狩獵活動貫穿始終、迥異於其他舞蹈的大型民間舞蹈。分且克提賣(跟蹤獵物)、塞乃姆(圍獵搏鬥)、塞尼開斯提(狩獵告捷)、色裡瑪(喜慶勝利)四大段,表現古代刀郎人在原始森林中與大自然抗爭的智慧和勇敢。
[少數民族部分節慶日]
古爾邦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伊斯蘭教歷每年12月10日舉行,是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古爾邦是阿拉伯語,意為宰牲,它是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舍。
肉孜節肉孜節也叫齋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回、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節日。伊斯蘭教歷10月1日舉行。伊斯蘭教規定每個成年穆斯林在齋月(伊斯蘭教歷)必須封齋一個月。封齋期間每日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節日清晨在清真寺做禮拜,禮拜後去墓地悼念亡故的親人。
納吾魯孜節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環景行車紀錄器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後)。
聖紀節聖紀節是紀念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舉行爾麥裡會(善事宴會)。
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節慶。那達慕意為娛樂或遊戲。每年7、8月舉行摔跤是那達慕大會的主要活動,還有賽馬、射箭、歌舞等娛樂活動。大型那達慕大會有數萬人參加,現在那達慕大會還增加物資交流、貿易等內容。
抹黑節抹黑節是錫伯族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的清晨,人們用抹黑佈(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保佑百姓平安。見到老年人要先請安,後跪施禮,再向老人額頭上抹一小點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
西遷節西遷節是錫伯民族的西遷戍邊紀念日,因是農歷四月十八日,所以也叫“四一八節”,又叫懷親節。要在寺廟內供灶、殺豬、蒸高梁米飯,每戶當傢人去聚餐。
巴羅提燈節巴羅提節是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巴羅提在伊斯蘭歷8月的頭兩天舉行。節日之夜傢傢都點一種特制燈燭,故稱之為燈節。
添倉節添倉節是滿族人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傢傢講究煮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傢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二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傢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
(楊 剛)
責任編輯 關彥榕
承辦: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電子政務辦公室
地址:烏魯木齊市南湖東路30號 新ICP備05001907號
新公網安備 65010502000005號
世居少數民族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是中國西北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新疆主體民族。“維吾爾”其意為“團結”、“聯合”,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丁零及後來的鐵勒。維吾爾族與突厥族同出與匈奴民族,回鶻就是維吾爾族的先民。大多數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突厥語大辭典》、《福樂智慧》、《烏古斯可汗傳》和《真理的入門》是豐富的文化遺產。傳統節日基本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和諾魯孜節。食用清真食品,常吃的有烤馕、拉面、炒面、抓飯、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在冶金、雕玉、紡織、釀酒和皮革加工等傳統手工業方面有一定成就。有悠久的經商傳統,發展“巴紮”(集市)的貿易形式。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維吾爾族315 017人。
【哈薩克族】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公元前就活躍於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賽克湖一帶。哈薩克族族源主要有古代的烏孫、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大月氏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烏孫被認為是組成哈薩克族的主題部落,到15世紀末,哈薩克民族最終形成。哈薩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蘭教。有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內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用舞蹈來表達喜怒哀樂。傳統娛樂活動主要包括有刁羊、賽馬、姑娘追和摔跤等。食用清真食品,以肉、奶、茶、面等食品為主,擅長制作奶制品,馬奶酒是聚會必不可少的飲品。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哈薩克族66 958人。
【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族是以中亞西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並以移民遷徙方式和商業交流活動在中國境內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族體的最早來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藩客”後裔,公元13世紀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西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回回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分別吸收所在地區的漢、維吾爾、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員。信仰伊斯蘭教。通用漢語言文文學,但在日常用語和宗教活動用語中保留有阿拉伯語或波斯語詞匯。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喜歡唱“花兒”。食清真食品。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回族250 933人。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的先民,史稱“鬲昆”、“堅昆”等。2000多年前,柯爾克孜族的先民就居住在葉尼塞河上遊流域,後來逐漸向西南遷至天山地區,並與當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柯爾克孜族使用柯爾克孜語,其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或薩滿教。柯爾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稱,可譯為“四十個姑娘”、“四十個部落”或“草原人”。過傳統節日古爾邦節、肉孜節、聖紀節。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柯爾克孜族1 848人。
【蒙古族】蒙古族的稱謂最早見於唐代,13世紀初,蒙古部首領鐵木真征服統一蒙古地區的諸部後,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使用胡都木蒙古文。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亦稱“白節”或“白月”。7月、8月間舉行“那達慕”大會。蒙古族能歌善舞。以肉、奶為主要食品,酷愛飲用磚茶煮奶茶,馬奶酒是蒙古族的傳統飲料之一,傳統的吃法有“手抓肉”、“烤全羊”。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蒙古族9 719人。
【錫伯族】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連同他們的傢屬共3 000多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至新疆的伊犁地區察佈查爾縣屯墾戍邊。錫伯族使用錫伯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大多數錫伯族人通用漢文。曾信仰薩滿教、喇嘛教,現多已不信教。過春節、端午節及本民族的抹黑節和西遷節。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錫伯族5 323人。
【俄羅斯族】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移民的後裔,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19世紀末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後,更多的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遷入新疆北部地區。俄羅斯族使用俄羅斯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通用俄文。多信仰東正教。傳統節日為聖誕節。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俄羅斯族3 559人。
【塔吉克族】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可譯為“王冠”。從17世紀後期到19世紀,帕米爾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許多塔吉克人遷入色勒庫爾,逐漸成為中國的塔吉克族。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多數人兼通維吾爾語。信仰伊斯蘭教。除過伊斯蘭教規定的節日外,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擬雄鷹的動作。喜食乳制品和肉食。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塔吉克族344人。
【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剌子漠、安集延、佈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繁衍生息,形成中國的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使用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有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也通用維吾爾文。多信仰伊斯蘭教。過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烏孜別克族1 964人。
【塔塔爾族】塔塔爾族或稱塔塔爾人、韃靼人。 “塔塔爾”是“韃靼”的音譯之一。主要集中在伊寧、塔城、烏魯木齊。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及以後陸續從喀山、斜米列齊、齋桑等地遷徙來。塔塔爾族使用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爾語外,年輕人一般都使用哈薩克語或維吾爾語。塔塔爾族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多信仰伊斯蘭教。過伊斯蘭教規定的宗教節日。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塔塔爾族1 010人。
【滿族】滿族使用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有本民族語言,但大都習用漢語。曾信仰薩滿教,節日與漢族相近,正月二十五過“添倉節”。新疆的滿族主要分佈在伊犁地區。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滿族10 419人。
【達斡爾族】達斡爾意即“開拓者”。由清政府征調青壯年駐防西北邊境城鎮,一部分達斡爾人定居新疆塔城。達斡爾族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漢文,少數人能使用滿文、蒙古文、哈薩克文。達斡爾族人大多信仰薩滿教,少數信仰喇嘛教。過漢族的傳統節日,但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至2010年末,烏魯木齊市有達斡爾族583人。
(楊剛)
相關資料世居民族: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時,包括漢族在內,新疆主要有13個民族,共433.13萬人,由於這13個民族在新疆居住時間較長,故被稱為新疆的主要民族或世居民族。
民俗風情
【少數民族婚俗】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婚姻多在本民族內締結,一般限制與不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通婚,對婦女尤為嚴格。對離婚、再婚比較寬容。婚禮隆重、熱烈,第一天早晨,在女方傢舉行“尼卡”(證婚)儀式,由阿訇誦經。下午新郎一路歌舞迎娶新娘。晚上舉行麥西來甫,以歌舞慶賀。
哈薩克族哈薩克族締結婚姻時先舉行說親儀式,之後雙方締結婚約。選定吉日,由男方父母帶上一匹馬和禮品到女方傢定親,之後舉行登門儀式。在舉行出嫁儀式的前一天,新娘傢請一位年長有聲望的老人為新娘做“巴塔”(祝福之意),新郎帶著伴郎及好友到女方傢參加喜筵。舉行出嫁儀式時,新娘由兄弟扶上馬,帶上嫁妝,蒙上紅蓋頭,由母親和嫂子陪伴送到婆傢。當離男方傢有一定距離時,新娘下馬由兩個伴娘在新娘的前面拉起一塊長約兩米的紅佈,緩緩向前。隨後進行賽馬、刁羊、“姑娘追”等活動。歌舞通宵達旦以示祝福。
回 族回族實行有限開放的婚姻制度。通常男方請媒人向女方提媒,確認婚姻後擇期訂婚。屆時,男方要給女方送訂婚聘禮。下聘日,男方要宴請媒人和親朋,以示慶賀和致謝。婚禮前一天,男女雙方過大禮。婚禮上阿訇念尼卡罕(證婚的儀式),求真主將幸福恩賜給他們,男女雙方念“清真言”,阿訇將紅棗、花生、糖塊拋向新郎新娘及賀喜的人們,連拋三次。婚禮一般不在齋月和星期二舉行,多選在星期五舉行婚禮。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分訂婚和結婚兩個步驟。在訂婚時,男方用一匹馬馱著禮物前往女傢,馬頭上要紮一塊潔白的棉花,以示訂婚。女方向男方客人身上撒面粉,表示同意親事。結婚儀式要舉行三天,日期多選擇在月底,儀式主要在女傢進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親友陪同下,帶著禮品前往新娘傢,臨近新娘傢時,舉行“刁羊”遊戲,隨後被新娘傢的女眷們迎入。阿訇主持典禮,念“尼卡罕”(結婚證詞)。第二天,舉辦賽馬、刁羊、摔跤等活動,以示祝賀。晚上,新娘到嫂子傢與新郎見面。第三天,新娘帶著嫁妝,隨新郎回到婆傢。
蒙古族蒙古族人在八月談婚論嫁。小夥子父母委托媒人,擇吉日帶兒子去姑娘傢說親。冬天舉行婚禮。婚禮時,新郎傍晚時分到姑娘傢接親,接親的隊伍同送親的隊伍在離新郎傢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接親的隊伍到傢後重偕新郎的父母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後,新郎新娘向父母、主婚人、來賓行禮並敬酒。眾人唱敬酒歌,跳起舞,一直到天亮。
錫伯族錫伯族本姓禁止通婚。婚禮前,女方要請“送親婆”,男方要請“娶親婆”。搶婚是錫伯族締結婚姻的古老方式。幾個男青年同時想娶一位姑娘為妻子時,采取搶親。女子被搶到男傢,征得女方同意便立即招待親友,舉行婚禮。男方請人到女方傢提親,男方將聘禮送給女方傢中,婚事便告結束。
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婚事大多經過自由戀愛而成婚,也有經提親而成婚的。婚禮主要在教堂舉行,由神父主持儀式。新郎和新娘互戴結婚戒指。結婚儀式結束後,舉行婚宴,婚宴後跳交際舞和踢踏舞。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在本民族內選擇配偶,不與其他民族通婚。先舉行訂婚儀式。婚禮舉行三天,第一天男女雙方在自己傢中邀請一年內傢中發生不幸喪事的人,將手鼓和煙放在他們面前,請他們擦去悲痛的淚為新人祝福,他們敲響手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男女雙方在傢中接待客人,舉行歌舞、賽馬、刁羊活動。第三天新郎騎馬與青年組成的馬隊一路歌舞、刁羊來到女方傢。結婚儀式在女方傢舉行,由宗教人士“海裡派”(本村宗教領袖)主持儀式誦經祈禱,“拜德汗“(男女認定婚姻之父)端過一碗鹽水,新人各喝一口,再吃點肉和馕象征將開始新生活。
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男女聯姻要經過訂婚、送聘禮和結婚典禮3個階段。結婚典禮晚上在女方傢舉行。結婚儀式之前,男女雙方父母要與媒人一起協商“討休錢” (“討休錢”是結婚以後如果男方提出離婚時,男子必須付給女子的款項)。在阿訇的主持下舉行結婚典禮,婚禮儀式之後,新娘隨新郎去男方傢。新娘被娶來後,舉行“搬新娘”(女傢親友來到男傢將新娘接回到娘傢)儀式。新郎帶著禮物,尾隨著新娘追到女傢,獻禮物以“贖回”新娘。當新郎“贖回”新娘時,男傢在院中點燃一堆火,新娘繞火走一周,踏著白佈進入新房,以示結束姑娘時代。
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的婚俗是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後再“娶”回來。媒人登門求親,女方傢長允諾,男方向女方下聘禮,下過聘禮,即算訂婚。婚禮在新娘傢舉行,夕陽西下時,新郎要送禮物,然後才能進新娘傢。新郎進房門、到床邊、吃飯都要送喜錢,才正式“嫁”過去。結婚儀式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見嶽父母,回婆傢舉行宴會、文娛活動,晚上再回到嶽父傢。婚後,新郎和新娘要在女傢住一個時期後才回到男傢。
滿族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的特點,又融合漢民族的風俗禮節。婚禮要經過訂婚、放定。舉行婚禮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次日清晨,女方傢用彩車送親。在洞房門前的地上放一火盆,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新娘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鬥”。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從上面跨過去。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佈揭去,叫做“揭蓋頭”。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的婚俗,訂婚後男方要擇吉日過禮,即送“察恩特”(彩禮)。女方傢則要擺設察恩特宴,姑娘要躲起來,未婚夫要正式認親。老人贈給女婿錢搭子等禮物。送親人陪護著新娘到達男傢後,未進門,便先敬“進門盅”,進屋後又要設“接風酒”,第二天,送親人準備回程時,要“偷”走幾個酒杯、碗碟,以捉弄新郎。待新郎帶酒追來,才肯歸還。
【少數民族節慶娛樂】
賽馬新疆的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和維吾爾等民族,都喜愛賽馬,尤其是哈薩克牧民。賽馬和兵役制度相結合,成為元、明、清時國傢的一項制度。那時的賽馬運動還是貴族的娛樂項目之一,一般在節慶日舉行。之後,這項娛樂活動有瞭很大發展,盛大節日裡,常舉行群眾性的賽馬大會。優勝的馬匹被譽為“拜蓋阿特”(最好的馬),優秀的騎手則受到獎賞。近年來,賽馬又增添許多新項目:障礙賽馬、越野賽馬、馬球、馬上射擊、劈剌、盛裝舞步賽以及馬車駕馭賽等。
刁羊刁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群眾更擅長這種對抗性強、爭奪劇烈的運動。刁羊有分隊和不分隊兩種方式。主持人把一隻割去頭的羊放在指定處,叼到羊先到達終點的為勝方。獲勝者按照當地的習俗,將羊烤熟,請眾騎手共享,稱為“幸福肉”。
姑娘追“姑娘追”哈薩克語稱“克孜庫瓦爾”,它是哈薩克青年們最喜愛的一種馬上體育遊戲,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愛情的方式,在夏秋季節舉行。活動開始一對對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點並排慢行。去時,小夥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謔或求愛,姑娘隻能默默傾聽,不能生氣;返程,小夥子必須策馬急馳,姑娘則在後揮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夥子可任意鞭打。如果姑娘對小夥有情,則會鞭下留情,隻見鞭子在小夥子頭上轉圈虛晃,卻不見鞭梢落身,或故意將鞭抽打到小夥子坐騎的馬屁股上。
達瓦孜達瓦孜是維吾爾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之一。達瓦孜起源於神話傳說,現在的高空走繩,已兼有體育和雜技的雙重特點。表演者手持長桿,不系保險帶,在嗩吶、羯鼓聲中表演,做側身走繩、蒙眼走繩、倒立走繩、踩碟走繩、飛身跳繩等驚險動作。1997年6月22日,第六代達瓦孜傳人阿迪力成功地在鋼絲繩上走過三峽,打破瞭科克倫創造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少數民族歌舞】
阿肯彈唱哈薩克族人每年夏秋季節舉辦阿肯彈唱會。阿肯彈唱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二是對唱,有兩人對唱,也有多人對唱。對唱的特點是即興創作,具有賽歌的性質,把雄辨和唱詩結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氣息,又生動活潑。內容大致可分為頌歌、哀怨歌、情歌、習俗歌、詼諧歌五大類。阿肯的主要才華表現在即興創作上。一般能夠觸景生情、出口成章,表達哈薩克人的豪邁性格。
麥西來甫維吾爾族以歌舞和民間娛樂融為一體的娛樂形式稱“麥西來甫”。參加麥西來甫的人數不限,人們聚集在一起,吹拉彈唱,表演雜技魔術,跳舞娛樂。麥西來甫因地區不同,舉行的內容、形式和規模都有差異。喀什、伊犁地區有同行間輪流的麥西來甫、季節性野遊麥西來甫、少女少婦舉行的麥西來甫等。麥蓋提縣還有節日麥西來甫、婚娶麥西來甫、邀請麥西來甫、道歉麥西來甫。
木卡姆淵於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范、聚會等意,這裡轉意為大曲,是穆斯林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為木卡姆伴奏的樂器有沙塔爾、彈撥爾、熱瓦甫、手鼓、都他爾等。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一是在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十二木卡姆還有一些地域性變體,其中比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屬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刀郎舞刀郎舞是一種以狩獵活動貫穿始終、迥異於其他舞蹈的大型民間舞蹈。分且克提賣(跟蹤獵物)、塞乃姆(圍獵搏鬥)、塞尼開斯提(狩獵告捷)、色裡瑪(喜慶勝利)四大段,表現古代刀郎人在原始森林中與大自然抗爭的智慧和勇敢。
[少數民族部分節慶日]
古爾邦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伊斯蘭教歷每年12月10日舉行,是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古爾邦是阿拉伯語,意為宰牲,它是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舍。
肉孜節肉孜節也叫齋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回、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節日。伊斯蘭教歷10月1日舉行。伊斯蘭教規定每個成年穆斯林在齋月(伊斯蘭教歷)必須封齋一個月。封齋期間每日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節日清晨在清真寺做禮拜,禮拜後去墓地悼念亡故的親人。
納吾魯孜節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後)。
聖紀節聖紀節是紀念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舉行爾麥裡會(善事宴會)。
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節慶。那達慕意為娛樂或遊戲。每年7、8月舉行摔跤是那達慕大會的主要活動,還有賽馬、射箭、歌舞等娛樂活動。大型那達慕大會有數萬人參加,現在那達慕大會還增加物資交流、貿易等內容。
抹黑節抹黑節是錫伯族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的清晨,人們用抹黑佈(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保佑百姓平安。見到老年人要先請安,後跪施禮,再向老人額頭上抹一小點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
西遷節西遷節是錫伯民族的西遷戍邊紀念日,因是農歷四月十八日,所以也叫“四一八節”,又叫懷親節。要在寺廟內供灶、殺豬、蒸高梁米飯,每戶當傢人去聚餐。
巴羅提燈節巴羅提節是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巴羅提在伊斯蘭歷8月的頭兩天舉行。節日之夜傢傢都點一種特制燈燭,故稱之為燈節。
添倉節添倉節是滿族人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傢傢講究煮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傢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二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傢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
(楊 剛)
責任編輯 關彥榕
- 四鏡頭360度行車紀錄器 豪美科技【汽車雜誌評選】全景行車紀錄器該哪裡找呢?信譽佳服務好
- 四鏡頭360度行車紀錄器推薦 豪美科技【汽車雜誌評選】專家告訴你三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分析
- 四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 豪美科技【mobile01推薦】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分享~超專業的行車紀錄器@E@
留言列表